智库专家周向红:零成本,互联网+时代的幸福生活?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6-01-21   浏览次数:371

  从几何时,我们开始享受几乎是零成本的生活?打游戏免费,摇一摇有红包,扫一扫有免费的饮料,点一点有小礼品。除了免费,我们还可以比较低的成本分享陌生人的沙发、房屋、汽车、自行车、办公室、车位、衣服等,借助互联网+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零成本的幸福生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零成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是否可持续?

  免费或近乎低成本的生活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首先是交叉补贴商业模式,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第三方,或者第N方在付费。其次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互联网有关产在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没有达到临界点之前无法盈利,因此企业必须尽快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市场占有率。在发展过程中,厂家需要采用促销返利、免费赠送等手段;同时也这也是促进消费新习惯养成的前提。人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长、交易成本越低,也更倾向于在线消费。此外,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全非排他性、不完全非竞争型。每增加一个用户的供给所产生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定程度用户增加,不会增加生产、运营的成本。这些成就了零成本的生活。

  不过免费虽然常见,更常见的是共享生活,接近零边际成本的生活。什么是共享经济?在新华字典、牛津英语词典很难找到完整的定义。百度百科定义:民众公平、有偿的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的使用到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维基百科定义:以分享人力与物质资产为核心,打造而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其中包括共同创造、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不同的人与组织的货品与服务。这些系统形态多元,但都应用信息与科技,让个人、企业、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获得信息的力量,促使多余货品与服务可分配,分享与再利用。(Alex Stephany,2015)

  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原因时多方面的。首当其冲是人类进入了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在这个阶段,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市场。日本的电视广告建议消费者工作、约会、运动手表应分开,中国大都市的年轻人开始觉得吃饭是件麻烦的事情,川菜、粤菜,还是淮扬菜,外卖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美国老百姓逐渐“可以分享,又何必买”的理念,并期待“分享你的生活,经验、旅程、家、多余杏仁,以及最耀眼的夕阳”的体验。这些场景的出现意味着共享经济的物质基础形成。分享是一种很古老的消费方式;如百家饭,千纳衣等。只有在绝对过剩相对短缺的消费社会才能保证分享的愉悦。以二手衣为例,今天的二手衣物和过去的二手衣服质量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很大程度保证分享过程中体验。其次是互联网技术以及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分享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前提需要一定规模。互联网出现使人们可以越过村庄、学校、城市分享彼此未全部利用的资产,如沙发、书籍、车辆、游艇、直升飞机等。地球村使人们用相对比较低的成本交换资产的使用权、所有权。此外,彼此信任、频繁互动的社交网络也减少了陌生人之间交易成本。社交网络互动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变量。网络互动的频繁需要感谢乔布斯及智能手机。触摸屏及多动能一体的智能手机使人们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也越多停留在社交网络。此外智能手机位置感知、分享、支付等功能也促进了共享经济发展。目前共享经济涉及范围从综合商品、书籍、服饰、宠物、食物、付费服务、人才租赁、长途共乘、短途共乘、短期租赁房屋(办公空间、实验室、储藏室)等,在这里最吸引人注意还是交通工具的分享,比如汽车、自行车等。美国、欧洲、亚洲世界各地分享经济正当其时、风起云涌。

  分享的不仅是使用权,还有超越金钱的体验和期待。这或许是其更重要的因素,也暗合了消费时代的特征;服务、体验更重要。在乐此不彼享受共享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共享经济有没有风险?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

  我的就是你的、你就是我的,仅凭点赞之交就相信对方,或者朋友的朋友,我们就进行分享和交易。目前尚没有系统性研究证明共享经济整体风险比传统模式更大,尽管已有零星案例报道。运营共享经济的平台公司主要借助大数据处理挖掘对一些社交特征进行辨别和分析,进而预判问题、控制风险。发帖时间分布、手机终端、签到地区分布、签到时间跨度、通过地理位置、内容、交易时间集成后可还原交易行为的场景以追究责任,或者供参与者预判问题以减少事故发生。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风险的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仅靠标签可能无法阻挡恶意的房客、有前科的司机、被污染的食物。有效的监管一直被争论和期待。

  新的技术介入到日常生活,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技术方面的突破为公众生活方式变迁提供可能。然后生活方式变迁为商业模式改变提供了基础。其次随着新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对应政府治理模式出现。近期一则关于旧金山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Yellow Cab被Uber 与 Lyft打败的新闻非常生动地演绎这一过程。出租车真是被共享经济打败了?应该说,出租车是被其陈旧的盈利模式打败了。出租车价格过高、司机脾气太差、路线不熟、座位太脏、司机对短途、长途偏好都使市民吐槽的热点。这些问题在牌照垄断的制度下始终无法有效解决,致使中国北上广一些黑车一直存在。应该说,不是Uber打败了出租车,而是被时代催生新的解决方法打败了。上海出租车司机一直喜欢挑长单做(长距离),引发诸多问题。公司的治理手段就是扣钱和罚款。不接短单罚款、扣钱,用强制性方法解决收效甚微。打车软件公司为了避免司机只做长单不做短单,推出积分制。接长途扣分,接短途积分。分数越高,排名越靠前,同等情况接单子优先;很好地解决这一痼疾。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互联网+时代治理路径,即虚拟奖励和真实货币混合使用,线上线下有效融合。

  共享在左,生活在右。Uber、FightCar、Airbn等公司低碳、绿色基因是否会随着盈利性增加而逐渐变淡?做生意,还是来玩?这些问题也会困扰专车的私家车主?共享经济模糊的界限,为其活动空间埋下了伏笔,也留下了隐患。共享经济是中产阶级的游戏?会不会加深数字鸿沟?这些问题解决将有助于共享经济课持续发展。(感谢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