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智库专家韩传峰教授:抓住战略机遇 闯出发展新路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次数:14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绘制了当前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鼓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对全球发展大格局时代性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规划贯彻实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决胜阶段的目标与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复苏动力不足的深度调整之中,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转型全面发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我国2010年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7.78%左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6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必须维持在6.5%7%,保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0000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达7017万,六年内要实现全部脱贫,平均每月要减贫100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等等。因此,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励精图治、心无旁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撬动生产关系的同步再调整。
  “十三五”时期也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发轫阶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行不从径,要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重打基础、利长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修习内功、积聚势能,构筑长久不衰的发展活力,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保持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战略机遇期的变与不变

  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倒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开拓发展新境界,谱写发展新诗篇。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呈现错综交织的复杂态势,面临着环境恶化、气候变暖、非传统安全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在能源资源、大宗商品、新材料与新技术、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治理等重要领域,世界各国具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中国可以顺势而上,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关键节点,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和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面临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伦理失范、环境失稳等风险的严峻挑战。同时,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城镇化率达到53.73%。“改革红利”空前释放,“人才红利”开始显现,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运筹国际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巨大的市场潜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主动应对和妥善化解复杂挑战来寻求和创造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尚未恢复元气,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结构和规则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我国与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互利合作关系纵深发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要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号召力、影响力、标准力,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动创造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战略机遇期必须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前一轮的开放型经济已将“要素禀赋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跟随模仿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改革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是对新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战略的最好解读。以全面深化改革来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主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所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

  上海的使命与对策建议

  上海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有机结合,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制度要效率。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问题和阶段性特征,科学系统谋划,抓住和用好“十三五”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破瓶颈,除纠葛,铲症结,废顽疾,切实履行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国家使命,圆满完成决胜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革故鼎新,坚持创新发展。上海要立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破除思想束缚、制度瓶颈和利益藩篱,强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切实把创新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强调集聚效益推动高效率产出,实现由市场驱动和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换。围绕市场化、国际化和民生化,抓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契机,围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占据产业链高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加强基层自治,完善组织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利益和责任共同体,创建社区治理新范式。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软环境,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实现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统筹兼顾,坚持协调发展。上海要深刻认识城市群集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置于长三角以及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以系统和全局的眼光谋篇布局,强化责任担当。遵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浦东新区对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沪舟甬大通道,推动与舟山新区乃至浙江省的联动发展; 发挥虹桥商务区服务长三角的功能,促进区域内城市集成联动,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上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广泛开展区域治理合作,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与帮扶力度。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网络化、组团式、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与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体制,重视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文化、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重生态,坚持绿色发展。上海要基于循环策略,运用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生态文明。以低碳能源结构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制度体系为保障、生态文化为导向,创新城市综合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崇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特区,争当全国的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排头兵”。将虹桥低碳商务实践区打造为近零碳排放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运行方式和居民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环境生态文明”的世界一流商务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勇于生态环境担当,主动对周边区域进行横向转移支付。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系生态治理,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机制。
  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发展。上海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全方位开放战略,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发展。强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三大核心任务,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不断拓展改革新领域,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域并进,疏通“一带一路”这双翅膀的血脉经络。创新“两国双园”、“省市双园”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合作共赢机制,开辟“飞地、飞人、飞技术、飞管理”的新模式,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
  民生为本,坚持共享发展。上海要创新精细化的分配制度,以一次分配保障效率,以二次分配实现公平,以三次分配弥补社会短板,以分配方式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创建智慧韧性城市,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信息生产力。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公平就业的制度体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药分开改革为关键,深化医药卫生及食品安全体制改革,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加强风险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康平安上海。(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智库专家韩传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