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钟宁桦副教授论文《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29   浏览次数:455

教育部奖励委员会近日公布了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网址:http://www.sinoss.net/2015/0914/63852.html),同济大学共有两项成果获奖,我院青年教师钟宁桦副教授(博导)荣获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每三年评选一次,自1995年以来已评选七届,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

此次经济类总共评出6项一等奖,获奖者包括厉以宁等;评出30项二等奖,获奖者包括林毅夫、周其仁、白重恩、盛斌、李实等。

钟宁桦副教授此次获奖的作品是他独立发表在2011年《经济研究》上的论文《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这篇文章在发表后,先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后又被《新疆社会科学》翻译成维文全文转载。该文在去年还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由“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创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此次共7篇获奖论文);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人民大会堂宾馆亲自向获奖者颁奖。

附:

《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一文简介: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面对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以及当前迫切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应当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在过去三十年间,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化、农民非农化以及相应的政府补贴。那么,在未来,我国是否可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考察了乡镇企业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在户籍制度严格约束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偶然而被迫”地走出的一条工业化的道路。通过雇佣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通过生产的工业品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抵补了由城乡间劳动力流动限制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然而,文章进一步分析到,在现今我国高度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位于农村的工业企业是没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同时,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其结果是,乡镇企业纠正扭曲的能力会不断下降。文章之后实证考察了乡镇企业的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联,以检验上述的想法。基于1987年到2008年28个省的面板数据,文章发现:一方面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的确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该作用不断递减,并且在1998年之后几乎为零。

这些结果说明,城乡间的产品流动对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充分的补偿作用可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只有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培育完善的要素市场,而非继续鼓励农村工业化,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在研究设计上,本文的一个主要的贡献是将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相联,从而为后者找到了一种可以量化讨论的方式。为此,作者手工搜集了有关乡镇企业的几个重要的指标并构建了面板数据。有关乡镇企业的讨论有很多,但严谨的实证分析很少,本文可能是第一篇。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萨缪尔森-斯多帕”要素价格趋同定理创新性地应用到对于我国城乡间要素流动和收入差距的分析上。并在理论上说明,惟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才是我国未来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