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执行理事长江波副校长“深化中国道路研究 提升中国话语权”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8-07   浏览次数:31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对中国更加关注、更加热议。

“中国道路”持续成为热议焦点,不同观点迭出。从乔舒亚·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到马丁·雅克对“中国统治世界”的预言,世界对中国道路既饱含期待,又对中国未来走向不乏忧虑。关于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展望,既有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不乏“中国崩溃论”的沉渣泛起,而“中国责任论”的冀求五花八门,“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的声音不断。这其中既有对中国道路的客观分析,也有诸多误解、夸大其词乃至故意歪曲。发展中国家甚多关于中国道路启示的研究,而许多西方学者惯以其固有理论解读中国道路,非但不能客观分析,其观点还经常掺杂着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

检视国内既有研究成果,我们看到相关研究甚多,但政治表达氛围普遍浓厚,往往聚焦一点而不及其余,更有众多学者迷恋并坚定于中国崛起的美好前景,对问题分析多浅尝辄止。在一般意义上,国家道路的选择、开创与发展,是决定其国运兴衰的核心问题。中国已经开创并正在完善中国道路,其间历经艰辛与波折、面临挑战与考验,而其未来前景引致全球聚焦。可以说,当今世界最应该被深入研究、正在被全球高度关注的国家道路,就是中国道路。

对“中国道路”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中国道路”令世人瞩目,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人类设计了面向未来的开放而包容大战略。历经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奉行渐进改革和决断推进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

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形成,与中国发展的独特历程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道路的全新布局正在形成。《易传》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密切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国内积极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致力于国家的平衡发展;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国家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的展开,引领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并发挥重要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经济治理和世界秩序建设上体现出建设性参与者和一定意义上走向主导者的姿态,中国的大国作用凸显。中国道路的探索进入历史新时期。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崛起之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就是“中国梦”的实现之路。

中国道路的开创与发展也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意义。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有大国都深刻认识到,哪一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有所创新,并引领世界潮流,哪个国家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中国道路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的道路选择,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于国家发展的理解,向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经验。中国道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道路选择。

深入研究中国道路需要下真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和平维护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中国被视为重塑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其未来战略走向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牵动着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调整。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和国家命运都在新时期的浪潮中与世界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发展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对中国发展意图、速度、规模等因素的疑虑,引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道路的话语权争夺颇为激烈。

在理论层面上,中国道路是对中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和平共赢的发展理念;中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使其更具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是对国际社会中某些负面舆论的回应,可以为消除不良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在实践层面上,中国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战略路径,为中国的内政外交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道路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中国道路有利于中国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并为全球发展模式的丰富和创新提供助力;中国道路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性发展,促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中国道路有利于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以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地位。

中国道路,作为一个悠久而伟大国家的现代复兴之路,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堪称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上结出的最耀眼的蓓蕾。这条道路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约13.7亿人口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世界近代以来新兴大国崛起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道路。我们应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实践更紧密、更深入地联系起来,同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更紧密、更深入地联系起来,不断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家战略布局也进入实质层面,面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的期许,中国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化与创新。

提升中国自身

对“中国道路”的话语权恰当其时

中国道路有着深厚而坚实的中国特色,而相关研究和总结有待进一步深化。中国道路研究,既是历史总结,又是现状评述,亦是未来展望。深入总结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核与中国历史传统的结合、中国道路的理念建构与科学理论分析的结合以及中国道路的现实路径与中国战略设计的结合,在历史、理论和战略三个维度上实现中国道路研究的创新。

中国迎来为国际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提升中国道路研究话语权恰逢其时。中国道路研究异常活跃,相关话语权的争夺颇为激烈。“中国威胁论”的持续发酵和“中国崩溃论”的沉渣泛起均表明,把握解释中国道路的话语权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研究任务,无疑需要学界精英的深入思考方能实现。

中国的各科研机构集聚着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多种学科的优秀学者。各科研机构要在深化中国道路研究和提升中国话语权方面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应继续发挥高校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教师和研究人员关注和研究“中国道路”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这里的重点是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创新厚植文化土壤,由此为中国道路的展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济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有关高校加强协作联系,在深化中国道路研究和提升中国话语权方面,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中国道路的探索、开创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梦”与“路”相结合的高度论述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则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合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苏轼曰:“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中国道路的探究,上可推至19世纪中期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之始。170余年来,中国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数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历经艰辛,成效初显。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救亡图强与伟大民族复兴的经验总结,包括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中国道路之所以具有特色,就在于其制度属性、体制选择、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等均体现出独特之处: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方向、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渐进主义的改革之路。

中国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展现了21世纪中国道路的“三部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整个21世纪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战略的部署,以中国道路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基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致力于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外交、国防等各领域进行深刻战略调整,逐步形成针对关乎国家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大战略布局。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致力于铁腕反腐,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在经济社会战略上,中国提出“经济新常态”判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健康稳定;在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即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安全战略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致力于国家安全机制的完善;在外交战略上,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致力于开启以“共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责任”为核心的新外交时代。以上述部署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底色,以平衡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突出特征的中国道路走得坚定而从容。

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面向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迎来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从地区大国迈向世界大国做出全面准备的重要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表明,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基于中国国情,着力顶层设计,奉行底线思维,推动思想创新,才能完善中国道路。

(作者系同济大学副校长、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执行理事长;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