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传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同济智慧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公益培训第五讲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6-01   浏览次数:355

528日下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专家韩传峰教授以《社会治理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从治国方略出发,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解读、区域治理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论述,为定西市领导干部带来社会治理的创新理念。

治国、平天下

随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等的变化,既有体制惯性未能及时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逐渐异化。

何为“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如何治国、平天下?中国一直在思考着。

谈到思想建筑,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韩教授指出,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民主、法治、科学、自由、平等、公正;我们的传统治理理念是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对个人、社会、国家而言,“诚信”是最珍贵和重要的品质。

谈到治国方略,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给出清晰明确的思路。十八大《决定》提出,中国要注重“以人为本”和“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从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韩教授解释,所谓“顶层设计”,是指系统分析具体对象,自上而下的总体构想和系统设计,是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战略“蓝图”。顶层设计不等于推倒重来,需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坚持自上而下的问题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目标集成,以及交互、循环和旋进式改进。

区域治理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应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及合作共赢理念,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于新型城镇化,需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合理规划产业、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立完善区域规划制定与变更的多元参与机制。韩教授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过程,通过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配置的再平衡,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必需的物质资本、权利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身份特征、就业状态、综合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城镇化,被城镇认知、认同和认可。

而“一带一路”战略,更是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提倡地域和国别范围的开放,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重构区域价值链,输出优势产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韩教授指出,“一带一路”的重点是促进高水平互联互通、推进贸易便利与投资自由、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构建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次区域合作水平,推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合作机制,持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韩教授强调,在创新驱动和政府治理下,中国的经济将从“三次产业划分”升级为“六次产业划分”。其中,第四产业为“互联网+”,即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等信息公共平台条件下的电子商务体系服务业;第五产业是文化公共平台条件下创意产业和知识服务业;第六产业是包含一到五的综合产业,能够带来零边际成本。

信息化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包含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分析、识别、控制与决策等应用技术,支撑着全球化与协同运作,兼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各种功能,为我们的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变革。

“信息化是手段,围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镇化”,韩教授表示,农业现代化是解放劳动力的基础和保障,工业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信息化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核心要素。信息化生产将促使企业内部完成自动化发展,进而走向全球化及企业间的协同运作,信息化服务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方式,改变中国的产业生态。尤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会成为市场新宠,互联网将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信息化生活将极大地变革中国的教育、社交、支付、消费、娱乐等生活方式。未来,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模式(MOOCs)、智能家居等新潮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理念将逐步走入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韩传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专家等。研究领域为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区域治理、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