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发布
发布人:张婧怡  发布时间:2019-12-30   浏览次数:1578

 

1229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2017-2018——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以下简称:绿皮书)在同济大学正式发布。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成果同时揭晓。2019《绿皮书》首次引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详细分析不同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对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绿皮书由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韩传峰教授、何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完成。研究团队选用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指标构建生态投入指数,选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展开实证研究,对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模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诸大建教授为该书做序。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此前已经按年度连续出版了4期,深受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国际组织、企事业单位及相关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9《绿皮书》在既往4期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首次引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优化两个半球的脱钩发展理论,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型与方法,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展现中国35个大中城市自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成果,以翔实的数据佐证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9《绿皮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解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框架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重要探索,并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分类评估和效率评估模型;中篇从指数评估、分类评估、效率评估、效率变动评估、发展模式及改进路径等5个方面多角度阐释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特征,用两轴-四区、效率前沿面、演化轨迹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评估结果;下篇分别选取本次评估中转型发展路径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城市青岛和长沙,系统总结两市在践行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治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经验启示。

  

2019《绿皮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治理问题,基于循环策略,应用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模式。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已经逐渐摒弃自然资源耗能拉动发展的旧模式,开启创新要素聚能驱动发展的新征程。2012年以来我国35个大中城市在生态文明发展中呈现出竞跑式发展特征,青岛、长沙、郑州、成都、长春实现从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状态跨越式迈入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状态。这说明只要目标科学、内容明确、制度合理、行动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C模式完全可以实现。

  

2019《绿皮书》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01理论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精准凝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等生态文明思想。为此,本书拓展两个半球理论内涵,用生态文明发展半球和生态半球作为理论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两个半球的脱钩发展理论、CSBD发展模式理论,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效率评估与改进路径方法,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包括5个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投入指数和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轴-四区分类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变动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及改进路径分析。

  

02指标丰富

  

秉持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发展维度上增加社会和谐、环境进步维度,扩充既往研究中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至包含绿化、医疗、城乡收入差距等环境社会方面的相关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指标体系,并用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ECDI)表征城市发展半球。以资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构建生态投入指数(Ecological Input IndexEII),表征城市生态半球。提出两个半球的脱钩发展理论,建立统一的ECDIEII综合分析框架,以全面研判和系统把握城市发展半球与城市生态半球的特征,综合反映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

  

03应用创新

  

为更好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变化,本书在既往研究的基本评估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内容,运用DEA理论下经典SBM模型测算Malmquist指数来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变动状况,补充并全面采集2011-2017年共7年数据,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全景式描绘,以全面准确把握变化态势。本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35个城市的统计年鉴,数据来源权威且广泛。对于无法从年鉴中获取的数据,通过查找相关城市政府部门颁布的规划、报告等官方文件获取,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环境状况公报》等。同时,全面系统采集连续7年的数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静态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04实证发现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既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A模式,也不能陷入不顾自身发展需求,盲目降低生态投入B模式。本书一直倡导中国城市发展应在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下走C模式发展路径,从生态投入与城市福利增长两个维度,新型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型现代化三个领域,以及经济、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社会福利增长与生态投入脱钩。可喜的是,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35个大中城市在生态文明发展中呈现出竞跑式发展特征,青岛、长沙、郑州、成都、长春实现从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状态跨越式迈入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状态。这说明只要目标科学、内容明确、制度合理、行动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C模式完全可以实现。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书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建议:石家庄、哈尔滨、重庆、北京、济南、大连、天津、福州、沈阳、西安、海口、兰州等实施在生态资本投入不超过阈值前提下,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C模式;杭州、上海、深圳、贵阳、广州、合肥、呼和浩特、南京、乌鲁木齐、厦门、太原、银川等实施基于现有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大幅减少生态消耗的B模式;南昌、西宁、昆明、宁波、武汉等实施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的D模式;已经处于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状态的青岛、南宁、郑州、长沙、成都、长春等城市,实施S模式在可持续发展区间持续优化,避免不进则退。

  

05案例分析

  

青岛和长沙两市分别通过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可持续治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城市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投入,提高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成功实现由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到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状态的转型,走出了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C模式的典型路径。案例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本书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实证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