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5个学生团队项目获“绿苗计划”“绿色未来”奖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次数:595


     在6月5日开幕的2015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 2015年“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 2014年度“绿苗计划”奖学金、 2015年“绿色未来奖”举行颁奖,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60余位学生获奖;12个团队科研项目获“绿苗计划”奖项资助;13篇研究报告或论文获“绿色未来奖”。同济大学共有5个团队的项目荣获“绿苗计划”“绿色未来”这两个奖项。
      来自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三位同学李逸飞、陈舒逸、杨鸿艺所共同完成的项目《上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调查》获“绿色未来奖”。三位同学通过对上海市社会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等基础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并对上海市水环境质量、供水给水及排水现状及历史趋势分析,得出上海市水资源利用的总体现状,其可持续利用压力主要来源以及现有有利因素,对未来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研究发现,上海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压力主要来自于上海市水环境污染及城市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量。一方面,上游污染以及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较低(大多执行国家污水处理厂排放二类标准)是上海市水资源安全的主要潜在风险。“上海作为中国典型大城市,其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值得推广。我们的调研以总结出一个范本的方式,希望能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李逸飞说。
      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硕士生丁亚婕负责,周韶华、孙小凤共同完成的《上海市环境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获“绿色未来奖”。项目小组通过查阅上海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等官方网站和相关官方文件以及与上海市健康状况相关的文献分析,结合对杨浦区环保局和上海气象局的实地调研,对上海市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要素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反映了上海市近年的环境健康现状。项目小组人员还针对杨浦区市民展开了关于上海市环境污染对上海市居民生活影响调查问卷,完成了上海市环境健康现状调查的初步报告。研究发现,上海市垃圾总产生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标准,但道路交通噪声夜间时段未达标,上海绿地总量占比仍然过低,且舒适度有待提高。
      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直博生程宽负责的《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环境效益评估调查报告——暨上海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调研》获得“绿色未来奖”。她首先通过资料搜集了解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与覆盖面,调研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其次,程宽对上海电动汽车EVCARD的租赁模式进行调研,分析了EVCARD的发展现状和租赁模式的可复制性。本调研为上海新能源汽车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其他城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团队孙志豪、董亚楠和刘汨莎负责的项目《京沪郑雾霾状况比较及防控对策》获得“绿苗计划”奖学金资助。项目小组基于2010~2014年京沪郑三个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针对同期的PM2.5、PM10、SO2、NO2浓度等展开分析及比较,发现地区工业发展和地理条件的不同会导致雾霾成分的差异。同时,团队成员从行业类型及燃料消费种类两个方面,研究了各地区PM2.5污染来源,并通过CMAQ空气质量模型,从排放源分布、污染物化学组成等方面量化梳理京沪郑重点污染行业及不同燃料对PM2.5污染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减排力度建议,并针对京沪郑不同能源结构和污染源排放特点提出了最有效的PM2.5污染治理建议。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二学生刘梦谭与李凤、孙小凤共同完成的《中国典型城市群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外的对比研究》项目获“绿苗计划”奖学金的资助。刘梦谭及项目小组同学针对前期调查选取的研究对象城市群,对北京、上海等典型城市PM2.5污染指数采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收集北京市2014年APEC期间有关PM2.5,Nox,NO2,SO2,O3每小时浓度等详细数据,对PM2.5与Nox,NO2,SO2,O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经分析研究,小组了解到我国当前PM2.5的污染现状以及近年来PM2.5变化规律,并发现NO2、NO、SO2对PM2.5的形成具有协同作用,而O3和PM2.5是负相关的关系。“我们计划下一步调查内容,是有关于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各大典型城市的PM2.5的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组成的差异性,从而对国外相关控制PM2.5的政策法规以及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够为国内控制PM2.5的污染提供参考建议。”刘梦谭说。
      “绿苗计划奖学金”和“绿色未来奖”,由北京绿色未来环境基金会面向在中国境内就读的高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而设立。“绿苗计划”面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青年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开展校发明、创造或学术问题研究,特别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每个获选项目获2万元人民币资助;“绿色未来奖”面向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针对家乡和当期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就国家或地方现有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的适应性评价,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获奖报告或论文可获人民币1 万元奖金。
      另有来自同济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的10名优秀环境学子获颁“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此奖学金由联合国前副秘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同济打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首席教授Klaus Toepfer博士于2007年11 月在中国创立,旨在促进中国环境教育,也是首个面向全国高校环境学科大学生的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