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国300余学子聚同济共话“城市与自然”——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6-05   浏览次数:301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来自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青年学子齐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参加主题为“城市与自然”的2015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高峰论坛,共同聚焦“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生态城市、绿色生活方式”四大重要议题,分享最新实践与思考。大会由同济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华通讯社共同举办。



   大会开幕式上,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5年世界环境日视频致辞,他说,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远远超过地球可持续供给的能力,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我们作出改变的时间已经到来。我们纪念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高我们对生态影响的认识,思考我们作出的每一个选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更好地管理好我们的地球。”
   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辑姜微宣读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贺辞。贺辞中说,青年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希望青年在打造未来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共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致辞中说,同济大学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肩负起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领军人才的使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领跑者。每年在同济举办的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将世界各国青年学生汇聚一堂,既增强了青年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又推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实践的交流推广。



    高峰论坛上,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辛•塞奥先生作大会主旨报告。他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七十亿人的梦想:一个星球,关爱型消费”,我们诚挚邀请全球青年朋友们一道重新思考个人生活对地球的影响,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是全球青年学子的发声平台,也为青年培育可持续发展实践精神、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作主旨报告,他以上海为例阐述了绿色城市发展的各要素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强调“绿色与可持续”是城市发展的长远之计。
   作为联合国环境署世界环境日特别活动,大会上还举办了“这是地球的黄金时代吗”名人对话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辛•塞奥、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青年演员朱亚文围绕绿色生活方式及公民责任等展开讨论,鼓励青年学子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与会嘉宾还和同济大学绿色之路协会的同学们一道开展了叶拓活动,共同发出了“爱生活、爱绿色”的呼声。
  会上还举办了两场“可持续发展高端对话”,由新华社外事局局务成员马建国主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联合国”主题论坛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蒙古、朝鲜代表Percy Wachata MISIK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任Jong Soo Yoon,世界未来委员会中国区总监陈波平,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志愿者代表鄢文静,同济大学青年学生代表周金兴等共议联合国机构的在华角色、高等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青年一代的实践。在“城市发展与青年责任”主题论坛上,佐治亚理工大学交通系统管理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Catherine Ross,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和水项目主管杨振波,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Young Woo Park,同济大学国际学生代表Danielle Drost等共同探讨了城市绿色发展路径及青年应肩负的责任。



   当天,2015年“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2014年度“绿苗计划”奖学金、2015年“绿色未来奖”举行颁奖,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环境相关专业60余学生获奖:12支学生团队科研项目获“绿苗计划”奖金资助;13篇研究报告或论文获“绿色未来奖”,同济大学共有5个项目荣获这两大奖项。前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辛•塞奥先生为获奖学生颁奖。
   同济大学获奖的5项目团队分别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逸飞、陈舒逸、杨鸿艺的项目《上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调查》,环境科学2014级硕士生丁亚婕、周韶华、孙小凤共同完成的《上海市环境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直博生程宽的《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环境效益评估调查报告——暨上海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调研》,获得“绿色未来奖”;环境工程2014级硕士生孙志豪、董亚楠和刘汨莎负责的项目《京沪郑雾霾状况比较及防控对策》,环境科学2014级硕士生刘梦谭、李凤、孙小凤共同完成的《中国典型城市群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外的对比研究》项目分别获“绿苗计划”奖学金资助。
   “绿苗计划”奖学金和“绿色未来奖”,由北京绿色未来环境基金会面向在中国境内就读的高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而设立。“绿苗计划”面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青年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开展小发明、创造或学术问题研究,特别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每个获选项目获2万元人民币资助;“绿色未来奖”面向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针对家乡和当期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就国家或地方现有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的适应性评价,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获奖报告或论文可获人民币1万元奖金。
   “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首席教授Klaus Toepfer博士,为促进中国环境教育于2007年11月在中国创立,是首个面向全国高校环境学科大学生的奖学金。



    当天,会场还现场展示了150幅由参会学生提交墙报,展示出了他们对于本届大会主题的独到见解和科研实践活动。大会组委会和与会代表将以投票方式,最终将评选出优秀海报并颁发“最佳海报奖”。
   在此高峰论坛之前,与会青年学子已参加绿色城市和可持续交通系统研讨会、ProsPER.Net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论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项目报告会、“城市与自然——促进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展览、围绕四个分主题的演讲和辩论等多个活动,通过专家学术报告、分组讨论、实地考察、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分享全球青年学子对这些重要领域的最新实践与思考。大会将于6月6日下午落下帷幕,届时发布《全球青年同济宣言》。
   大会组委会负责人表示,将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青年学生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当今全球瞩目的重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会既为青年学子和研究员提供交流与探讨重大环境问题的平台,提高全球青年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全球青年提供具有影响力的发声平台,促进青年声音和诉求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同时通过“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促进建立与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