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园管理与技术前沿”交流研讨会召开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5-29   浏览次数:494



   5月27日,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依托单位之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景观分实验室共同举办的“数字景观沙龙Ⅱ——智慧公园管理与技术前沿”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会议首先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韩锋教授致辞。她对“数字景观沙龙”举办的连续性予以充分肯定,并认为,在“互联网+”及“大数据”背景下,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智慧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采集,而要考虑到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加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间的交流,建立系统发展框架对于智慧公园的发展甚为重要。
   会上,中国公园协会高萍副秘书长就中国公园协会的发展、中国公园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推广作了题为“中国公园信息传播技术应用”的演讲,指出公园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可以帮助解决公园管理人力不足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规划建设完善手机APP、公园网络互动平台、公园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得公园服务多样化,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探索实践,促进行业标准的诞生,填补公园运营管理标准的空白是当务之急。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信息处钱杰处长作了题为“智慧公园的设计和实践”的演讲,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建设为例,重点针对智慧公园的设计思路、公园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及公园管理的智能化设计等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园区智能化管理、节能减排、植物管理、移动信息服务等将是上海市公园智能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贾虎主任则由上海公园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走向作了“上海公园管理趋势、机遇和挑战”的演讲,针对上海公园当前承载量过大、园艺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城市公园需树立自己的公园文化自信,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传统行业与现代数字管理相结合,做到有底蕴、有特色的同时,满足公园管理的时代需求,以实现公园更大的价值。
   德国Buero StadtVerkehr事务所空间规划师Sebastian Schulz以德国柏林和汉堡为例,介绍了德国在数字化公园管理方面的经验——绿色空间数字管理体系。他认为,公园的数字化管理及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管理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至关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能教授就“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关于园林建设和未来设想的思考。她认为,“互联网+”的特点是一切皆可连接,“互联网+”时代的园林建设应注重联合构建“园林云”、“网”--园林信息的快速反馈与传递、“端”--网格式精准化管理,移动管控的动态更新等。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吴宾博士针对早期公园绿地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存在的弊端,通过基于实有人口的数据分析,呈现了“基于实有人口的公园绿地服务分析”的精细化分析决策方法,为今后公园建设及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独有偶,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吴承照教授也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精准服务的观点,在“生态系统精准服务与公园智慧管理”的演讲中,他就“智慧”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即 “互动、可决策及可预测”,而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与精准的管理系统相结合,这不仅仅包括技术的支撑,还需要精准的服务体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刘颂教授介绍了数字景观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希望今后在智慧公园等领域加强管理部门和高校及高校间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就公园历史资料的开放性及上海公园信息的获取等问题与嘉宾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董楠楠副教授主持了下午的圆桌讨论。他就“上海公园基础数据库建设示范性研究”进展进行了展示,并与现场嘉宾就目前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展开深刻交流。
  本次会议是继首次“数字景观沙龙”后的又一次推进,通过“智慧公园”建设的专题讨论,搭建了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研究者及规划设计行业间的交流沟通平台,进一步清晰了智慧公园的内涵、管理技术框架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