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创中心,这不仅仅是上海的事,也是一项国家战略。对大学来说,我们投资的对象永远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是想干事、能干事、并且把事情干好的人才。”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接受文汇报独家专访时透露,同济即将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创建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这个全新建制的学院,本身就凝聚着同济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的深邃思考:“无论是打造科创中心,还是成为设计之都,上海当前最缺的是创意设计人才。”裴钢分析说,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归根结底要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其中,创新设计领军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设计的重视度不够。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工业产品和日常用品设计,仅仅作为功能的附加物来看待,这本质上是对创造和创新的忽视。也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制造’的附加值一直非常低,能耗则相对高。”在裴钢看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的硅谷模式。
他分析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有机结合,其本质是让科技、设计、商业三者结合。实际上,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三驾马车”中的每一驾,都曾担当过推动经济和创新发展的角色。而现在,如何在这个全球知识网络时代,通过实现从“造物设计”到“创新设计”的升级,利用创新设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水平,这是我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发展创新设计是从源头上解决我国跟踪模仿、实现跨越引领的突破口,也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关键环节。”
在国际上,同济大学享有中国的“包豪斯”的美誉;在国内,同济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走在同类高校前列,同济校园周边就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目前已集聚大量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中也包括一批在这里孵化并发展壮大的创业企业。2014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总产出高达264亿元,已成为高校知识溢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样板。
据悉,同济国际设创学院将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体制机制办学,实施理事会制度。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将主动与上海相关部属和市属院校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构建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独家专访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不仅允许休学创业,更为“在读创业”创造条件
酝酿多时的同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定稿在即。就同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上的全新部署、覆及全校的教育综合改革举措,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和新思考,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授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教育和科技都是战略投资,而我们的投资对象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以做很多事情需要提前布局,谋划长远。”
教育综合改革不是“集体舞”,大学要有自选动作
文汇报:从去年开始,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教育部直属院校纷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有人说这一轮高教改革就像集体舞,大家都要跳,一些高校已率先公布了综改方案。作为同济的掌门人,您怎样理解这场教育综合改革?
裴钢: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是势在必行之事。就大学来说,我们明显地感到,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同济大学所处的上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容不得我们犹豫、徘徊。
从宏观层面讲,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众创空间”,必然要求高校输送更多有专业素养且创意迸发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前,大学做得怎么样?在我看来,高校首先需要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地说过去我们哪里做错了,而是要去认真地审视,有哪些环节、领域我们还做得不够好,可以有提升、改进的空间。
过去30年,我们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小国”向“大国”的转变。据最新统计,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2979万人,高校数量有2263所,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就倒逼大学思考一个问题: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离国家需求、人民满意还有多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些差距,我们该怎么努力?
我注意到,这一轮的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很多985大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动作,比如加强对本科生的教育、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评价等等。这些举措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共同面对的一些通病,很多研究型大学此前过于注重科研和学科排名,对教育教学投入不够,借助这一轮改革,大学要回到立德树人的本位。但除此之外,基于同济的办学传统、学科特色,我们的教育综合改革也有“自选动作”。
如果要“贴标签”,同济的标签是“可持续发展”
文汇报:可否具体谈谈同济在“自选动作”上的部署和思考?
裴钢:如果一定要用“贴标签”的形式来对不同的大学做一些区别,体现各自的特点,那么同济的标签就是“可持续发展”。
建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同济的奋斗目标。同济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大学。以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在这个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同济的师生所从事的研究往往不是“纯学术”,其背后有强烈的问题驱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责任意识——这或许也是我们和其他高校的一个区别。比如,面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全人类共同的难题,同济的师生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同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专业精英、社会栋梁。一方面,同济的学生应该成为专业翘楚,想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同济此次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内容,就是实施学生德育与通识教育改革。我们将探究把大学的德育课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更加有机的结合。同济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构整合式学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
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除了筹办同济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学校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布点是做强知识产权。创新创意的迸发,背后必须要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可以肆意剽窃,这里创意一出,那里山寨就跟着来,那创新和创意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同济目前已经开始整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源,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发展的动态研究,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文汇报: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到近两年在校园里全新打造的“创业谷”,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同济近年来有很多大动作。提升学生的创业力,同济是怎样考虑的?
裴钢:中国的大学生如果现在选择创业,获得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在国外,不少学生为了创业不得不休学,而我们国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课程、学分到指导老师配备,学校方面正在酝酿提供各种渠道和支撑。就以同济为例,作为推进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会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比例提升至五分之一,这部分课程覆盖100%的学生;针对其中10%左右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我们还提供相关的辅修学位;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如果最终能有1%左右的学生找到合适的项目——每年大约是40个学生左右,学校鼓励他们在校就读期间就试着创业。
同济已经针对创业学生建立了弹性学制,而且还“激活”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招生,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
今年开始,同济将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教师加入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学校正在制定工作量的核算方法,今后,教师的这一部分工作也将在岗位考核中予以体现。
与此同时,同济也在着手为学生建立除学业成绩单以外的“第二张证书”,反映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正在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学术评价,走向今后的多元评价。这也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
同济正在建立人才培养“学时、学分、学位”核心要素与“课程-实践-创业”链条的有效对接机制,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