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诸大建:城市集群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4-10   浏览次数:127


   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最近国务院又批准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据说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也将很快通过并且公布。值此机会正好强调一下,中国城市化要走以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围绕的城市集群发展的道路问题。

  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实现65%的真正城市化率(即人口不但进城而且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届时城市人口总量大约在10亿左右。长期以来国内有关城市化道路问题,一直存在着不是中小城市就是大城市的非此即彼争论。笔者的看法是,两者均不应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导方向。

  单纯发展游离于大城市的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化,属于分散导向的发展模式。就此而言,极端地说,如果我们的城市平均只有10万人的规模,那么10亿人的城镇化,就需要有1万个分散发展的中小城市;如果是发展更小规模的小城镇,那么中国国土上就会有更多星罗棋布的空间单位。显然,这样的发展与城市化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本意是南辕北辙的。这样的发展模式既没有好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也没有紧凑高效的资源环境利用,不具有城市发展的成本有效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发展模式的另一端,强调单纯发展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这么大的城市发展规模,也许可以通过发展20多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解决,可以通过发展10多个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来解决。但是事实证明,单中心地发展巨型城市,超过一定规模是边际收益递减的。

  城市集群发展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其他两种发展模式的困境。一方面,可以克服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脱离大城市依托在城市功能上的缺陷,解决可就业性、可服务性等问题,同时可以克服分散化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巨型城市中心城区单中心的无限扩展,把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化解到周围的二级城市和中小城市中去,保留了城市功能混合、土地空间紧凑、人口密度合理的优点。

  2010年麦肯锡曾经做过一个中国到2025年城镇化发展的多情景研究。麦肯锡用土地开发、交通拥堵、人口就业、资金投入、水资源消耗、污染、能源等多个压力点,衡量四种情景下的中国城市发展。情景分析证明,压力点最少和适宜性最大的发展路径,既不是分散化、孤立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模式,也不是过度集中化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模式,而是围绕500万-1000万的中心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分层次抱团发展的城市集群模式。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约束是人多地少,我们既没有条件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广国家的城市横向发展道路,也没有条件走欧洲国家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分散化发展道路。因此,围绕特大超大城市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抱团的城市集群,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之路。按照这个模式,可以预期,到2030年我国有可能形成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五个国家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发展基本格局,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