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引导的开放模式 ——同济智库政策论坛专家畅谈“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4-07   浏览次数:281

4月5日下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论坛在同济大厦A楼召开。论坛邀请了我校交通与运输工程学院杨东援教授、陈小鸿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林善浪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亚雷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夏立平教授、刘淑妍教授,我校校友、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万篷等嘉宾。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瞭望东方周刊等6家新闻媒体出席论坛。
   与会专家就“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上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同济大学的作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不能把过去以项目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发达国家带着资金和技术,同时又带着制度和战略进入中国的经验。中国要走出去,要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发展故事来讲,而不是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资金过剩的权宜之计来讲。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建设“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引导的开放模式。在这个进程中,同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综合学科优势,整合全校力量,为国家的战略服务。

                          

点击查看原图


诸大建教授提出,“一带一路”将使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空间格局空间形态由T字型向鱼骨头型转变。上海要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上海带来的变化,上海不能再就世贸区谈世贸区,就科创中心讨论科创中心,而是要做好作为发动机的驱动作用,实现上海的深水港建设对港口城市的联动、实现高铁建设与高铁城市的联动、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口岸城市与内陆城市的联动等。同济大学在其中可以有“三造”的作为,即同济的建造、制造和创造。
杨东援教授主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注重人文经济沟通,帮助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要形成一网沟通的状态。大学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可以先通过纯技术交流做起,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各个城市在发展中要强调城市功能的配置,应该形成合唱的发展而不是独唱的发展。同济可以做一个基础设施的交流平台,可以建一个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形成与有关国家在土地、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网,可以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恢复城建系,单独为他们办班,培养这些国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合作研究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入了解。
彭震伟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意义在于完善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战略。从功能角度来说各城市都应该有准确的定位,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一带一路的城镇化发展还是要回到“两横三纵”的点上而不是遍地开花。上海要更大地发挥上海全球城市的作用。同济的智库可以从战略层面发挥基础设施对于决策层面的作用。从决策、基础设施到落实都能体现同济的力量。
   陈小鸿教授提出,“一带一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也绝不能把一带一路理解成为资本输出、项目输出、资源输入。她认为,“一带一路”,一方面是促进国内的各个区域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后30年国家发挥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从同济来讲要跟踪研究“一带一路”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国际利益、体制等各方面的矛盾,要设法评估相关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风险,同济应有责任也有能力去牵头做一些协同性的技术准备工作。
夏立平教授认为,上海应该是“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城市,“一带一路”除了西线和南线,还应该有一条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再到拉美国家的东线。“一带一路”的推进应该从系统论角度来推进,要有好的计划、规划系统地来推进。
林善浪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全新的国际战略,是新型的国际关系,其目的就是要把国内的经济利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互动互惠的关系,实现共同的繁荣。“一带一路”实际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依靠市场启动,政府扮演的是引导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从经济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将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输出转变到资本输出,从引进要素转变到输出要素,从过去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转变到面向“一路一带”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放。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应该力争成为对外投资的融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锋。他建议:上海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去做境外的经贸区或工业园区;上海应建立“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区;上海应成立“一带一路”成立专项资金;一定要发挥好华人华侨的作用。
   刘淑妍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理念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多冲突。在此过程中,还要破解中国威胁的观念,需要从历史的、人类学的、大结构的富有想象力的面向未来的中国战略构想。
   何万篷主任认为,“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倡议的、以实体经济、实业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重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合作,尤其是制造业合作,强调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强调协同发展。上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应该在资本、智慧、制度三个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落实:预见、预案、共识和共同行动。做为同济校友,他建议,同济可以做“一带一路”的国别研究、新型城镇化国际案例集、举办“一带一路”的论坛、政策专报、为走出去的资本提供PPP指导、主动成为各类组织机构的智囊、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等等。
   张亚雷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不应过多强调国内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对外输出的需求。而区域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战略成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角度看,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做大做强城镇规模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应该被以强化互联互通经济,强化分工与比较优势,强化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所取代。他建议,同济要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规划、交通、城市等方面介入“一带一路”。在规划方面要和各部委商量、对接,建立通道,建立协作机制。在人才培养和战略方面,可以利用建设部干部培训中心等平台,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