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成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热议话题
发布人: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3-29   浏览次数:244

(张晓麟马鞍山市市委书记) [08:23:04]

(邹勇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

[邹勇] 我希望长三角地区各成员城市能够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方位提升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08:36:25]

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也可以探索一条新的路子。2013年我们在合肥召开的第13次市长联席会议发表了宣言,两年过去了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合作,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居住提供非常适宜环境的路子。 [08:37:39]

[姚新] 深化区域内都市合作,激发长三角合作活力。区域内各都市圈、经济全城市不断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有效促进了要素流动。杭州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初步形成了专项规划体系。杭嘉湖绍积极推进金融项目的推动,浙东经济区开展宁波、舟山港开发,组织参与了2014墨西哥中国投资贸易交易会,合力拓展国际市场,合肥经济圈共同签署交通、产业、市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体制机制建设五个专题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合肥人力资源合作网,强化对人才的培训和交流。 [08:44:02]

 [工作人员] 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以下简称长三角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于2015326日至27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会议以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共推长三角城市新型城镇化为主题,协调会30个成员城市政府领导出席了会议(工作人员宣读会议纪要) [08:50:08]

会议指出,当前要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推进城市合作和专课题成果转化,会议批准成立长三角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业委员会,设立长三角城市群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长三角环太湖城市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都市圈经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比较分析,长三角运河国际旅游产品联动开发与营销的对策与思考,长三角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群研究,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趋势研究等7个课题。 [08:50:30]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08:55:18]

[唐子来] 首先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史无前例,但到了今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一样面临了新常态,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08:59:58]

所以,去年中央政府首次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20个字,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表明新型城镇化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主题是新型城镇化,所以我们要问一下何为新型城镇化?这个问题和何为新常态是一样的? [09:00:21]

今天我们的题目是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机遇。什么是新常态、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呢?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 [09:00:42]

我们今天碰到越来越严重的土壤、空气、水污染,经济发展没有支付环境成本,我们央视媒体经常报道哪些厂违规排污,就是没有支付产品的成本。所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没有内部化。 [09:08:36]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杯子现象,世界平均价格是8块,如果是在中国制造,过去306块,于是在过去30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其实,中国的杯子也是8块,只是我们没有支付1块的环境成本,没有支付1块的社会成本,全世界人家都支付了,所以我们便宜。但你是可以便宜,30年了,年复一年经济增长所亏欠的经济成本、环境成本越来越显现了,不得不支付30年累计成本的支出,再也不可持续了。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一样,与其说是迎接新常态,不如说是回归常态。常态就应该是这样。 [09:08:59]

我认为过去30年不是常态,现在习总书记以非常大的勇气说我们要回归常态。因此新型城镇化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城镇化,城市经济增长要支付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所有一切成本必须要内部化,这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09:10:19]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演绎有三部曲。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叫做三个一,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我们搞城市规划者说,可持续发展要跟城乡规划相结合,还要加一个纬度叫做形态依据。 [09:11:24]

到今天联合国提出了五维模型,制度是最重要的,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来确保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形态、生态相协调。这个圈是地球的承载能力,怎么发展不要突破这个圆,然后有一个正方形,说明城市化,社会、经济、生态、形态处于完美的协调,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09:12:17]

那么怎么样变成一个正方形呢?我们看四个边,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统领,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09:13:11]

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所以,我画了一张图,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的模式,我们既有创造改革的制度红利,才能带来城镇化的发展。 [09:13:43]

所以,城镇化的表象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本质就是要进行制度变革。 [09:14:16]

我们看到发改委推出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长三角有两个省,江苏省安徽省是试点省,但试点全部是制度变革。土地制度变革、宅基地变革、户籍制度变革、投融资制度变革、环境制度变革,并不是做规划,主要是做制度变革。 [09:14:41]

所以,我们解读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规划25000个字还要多,但核心就是56个字,我解释为七个纬度,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09:15:51]

最后我个人认为长三角市长协调会要着重推进的领域有四个方面: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各类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空间管制。首先是资源利用,水资源怎么利用、土地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安排用地。水资源非常重要,没有长江我们都不存在,京津冀,发改委领导也在做,京津冀以水定规模,京津冀的水都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要南水北调。我认为这本身很荒唐,京津冀根本就不应该发展那么大,现在非要从南边把水调过去,全国人民都在补贴京津冀的发展,既然南水北调,北京的水应该乘上十倍,但没有,企业还是以低于市场价在用水,这京津冀就是的问题,长三角不要出现这样的问题。 [09:42:15]

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规划已经做了,关键是落实实施。 [09:42:32]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正在定新的发展规划,重要的生态廊道、湿地,怎么保护。环境污染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跨边界,安徽的污染会到上海,京津冀的污染都到上海来了。还有跨介质,空气污染下酸雨会影响到水,水污染会影响到土壤。所以,要进行区域的联防联控。这京津冀就是今天唯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雾霾的联防联控。 [09:42:41]

还有开发空间管制,留出来的地方,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在长三角层面上形成一个网络。否则没有必要各位坐在这里协调,你管你自己的发展就可以了,协调的不是自己的事权,自己的事权还是你的,我们要协调的是你和别人的关系。马鞍山内部的地铁系统应该自己做,我认为发改委审批规划,根本没有必要审批上海的地铁怎么做,发改委应该审批上海和马鞍山之间的轨道应该怎么做,南京已经在建的南京到安庆的轨道。 [09:43:03]

所以,事权的问题不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发改委是对的,把新型城镇化处理的全是体制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户籍还有土地。 [09:43:09]

最后,我想说所有这一切要做到,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治理体系。如果没有健康的区域治理体系,一切都是空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然而,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的组织实施依然缺乏必要的体制平台。现在京津冀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雾霾,所以20148月国务院终于成立了京津冀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小组组长。 [09:43:51]

目前在产业、交通、环境三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可见为了确保跨区域的城市群协调发展取得成效,珠三角不需要,因为不跨省,而长三角跨省,需要中央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体制平台。今年两会我提了一个提案,在长三角城市群作为跨省行政区的国家级城市群,建立由国务院主导、地方城市参与的体制平台。珠三角,湖北、湖南、江西也是跨省行政区,但至少目前不是国家级的。珠三角是国家级,但不跨省行政区。 [09:44:02]

(马鞍山市政府市长魏尧) [10:02:22]

[魏尧] 马鞍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1956年建设,因为先有马钢后来有了马鞍山,是比较早的有工业的城市。我们这座城市工业化率是57%,城镇化率是64%,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4% [10:03:38]

我们专门做了农业产业规划,主要围绕三个功能,绿色食品供应功能、生态功能以及发展乡村旅游。明确了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十个农业示范区,同时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设美好乡村,打造一批小城镇,这样就能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 [10:08:12]

打造有内涵的城镇化。习总书记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打造和提升。这方面,马鞍山也做了一些探索,首先重视人的内涵提升。 [10:09:26]

马鞍山是一座移民城市,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特征是开放包容、聚山纳川、一马当先。我们2009年是中部地区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我们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上午晓麟书记也作了介绍。在课本上提到马鞍山的地方特别多。现在围绕四个全面战略的布局,着力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10:09:43]

重视生态内涵保护。大家来之前想到马鞍山是重工业城市,但看到以后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山清水秀,是一座非常美丽的绿色城市,马鞍山是中部第一个全国环保模范城市,06年获得了这个殊荣。我们一直想把这块牌子擦的更亮,此外1993年时候就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还是国家园林城市,目前还将追求更高的目标,全力实施生态城创建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10:09:59]

同时,我们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还是全国创业就业先进城市。我们不仅重视经济建设,也注重文化建设、生态建设,致力于追求城市内涵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10:10:14]

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我们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格局,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建设,让文明点亮新型城镇化。 [10:12:20]

[吴建融]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加强规划合作和对接。规划在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当中,我认为是处在第一生产力的地位。通过规划协调形成长三角城市更合理的产业分工、交通组织、环境保护、市场体系。规划协调可以通过对接国家的规划来进行,可以通过共同编制专项规划来实现,可以在各自城市的规划中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及对接体系的总体需求来实现,也可以在各自城市的规划中更多关注周边和兄弟城市的关切,来实现这种规划对接。 [10:16:32]

(无锡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欣) [10:21:30]

[黄欣] 未来需要研究解决的是生态文明的问题。去年作为人大的一号议案列入了政府的议程,出台了生态补偿机制,今年要进入立法程序,每年拿出5个亿进行生态补偿,确定了生态补偿的标准,也落实了财政资金和补偿考核办法。 [10:23:45]

[魏尧]马鞍山以前是因钢设市,是重工业城市,工业文明相对比较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地方如果不能够做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的发展,最终也发展不起来。但苦于马鞍山这个发展阶段,还处于经济总量比较小,经济结构不够优,如果我们不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在制造业方面加快发展的话,经济体量就无法跟上来,相应的生产型服务业,包括就业,包括城市的基本功能都没有办法完成。所以,我们还是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还是要高度重视工业。 [10:28:26]

[黄欣]我们有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但我认为作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无锡2007年的太湖水危机,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太湖作为母亲河,如何保护好的问题。所以,从2007年到现在,8年时间累计投资超过480亿,除了中央给的补助不超过50个亿以外,全部是无锡的投入。所以,我认为这条路,马鞍山既发展经济,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应该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10:29:00]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 [10:30:19]

[吴建融] 后发展的地区和新发展的地区,从历史长河来看是没有优劣之分,先发展有优势,后发展也可以少走弯路。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有区别。但从每届政府来说,你处在后发阶段,可以把经验学过来。我们听到魏市长和黄市长的介绍,在他们之前大多数城市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他们希望走少污染的道路,他们形成的生态优势会转化为生产力,因为在20年、30年前生态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比较小。 [10:32:35]

(苏州市政府副市长王鸿声) [10:49:17]

[王鸿声]苏州作为环太湖城市带的重要成员,到去年年底苏州市的城镇化率达到73%,然而在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发展取得了成效,但确实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雾霾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城市。特别是水质污染,使居民对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担心。太湖作为我们的母亲河,苏州城市的公共水源地,也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主要的水源地,也受到污染的威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跟我们的期望,跟老百姓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城镇化转型的路上,我们提出要主动和国家发改委申请,取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城市。在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提升城市品质为功能为内心的内涵式城镇化发展道路。 [10:55:27]

另外,城市的同质化社区了区域文化的特色。自然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远远没有得到根治,生活污染每天在延续。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通过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通过农村的三大合作提高农民的收入、巩固农业基础。在生态建设上,阳澄湖的生态体系、西部山林的生态体系等等,优化空间格局,减少城市的同构率。同时,在生态补偿机制上,通过人大的立法,苏州市人大已经公布了苏州市的生态规划立法,同时也通过了生态补偿的立法,从2010-2014年五年中苏州市已经投入55亿进行生态补偿。 [10:55:59]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环太湖经济带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展新型城镇化区域的引领作用。在政府层面上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做好全局规划,尤其是针对太湖周围的生态保护,借助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探索有效的模式,打破行政壁垒,体现区域的生态功能。在产业化层面上转型升级还是主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在太湖生态方面要发挥湿地、水道、水生作物的生态作用。 [10:56:15]

  环太湖城市共饮太湖水,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既是抓手又是目标,更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源泉。我们愿意和兄弟城市一起积极参与到新型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过程当中。让城镇化使天更蓝、水更清,产业更联动、居民更幸福,真正实现经济强、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的建设目标,让环太湖城市带真正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谢谢! [10:58:22]

[秦畅] 三位所在的城市是长三角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都把旅游作为非常重要的一块,刘市长,雾霾时候,您见过网上有一张栖霞山的照片吗?还有拙政园的照片,网友说今天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有,现在有人说带鱼都不敢吃了。长三角地区都提到了未来的发展,苏州的市长尤其提到未来发展过程当中的生态。今年正好在制定十三五的规划,产业规划、环保规划都在其中,我非常想问一下你们,在整个大的背景下,你们三位作为以旅游、最美城市为己任的城市,面对未来五年在长三角协作的平台上会有变化吗?能在未来可见时间当中看到什么吗?三位能为此作出什么努力?刚才康市长提到,人的感情互通了才能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11:12:30]

[康华平] 在舟山我们一直在讲,美丽的舟山不仅是舟山市的舟山,是中国的舟山也是世界的舟山。对于群岛的开发和利用,现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一旦开发就会破坏,第二种观点是维护原生态。实际上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舟山群岛的开发承载的是国家的战略,作为我们的一号工程在谋篇布局当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保护性开发,如何保护好这一方山水。最近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论证,十三五规划当中也把环境保护列为首要的条件。 [11:12:59]

[秦畅] 环境保护是首要条件,甚至在产业开发之前,是吗? [11:13:34]

[康华平]对,如果破坏的话,宁愿发展的稍微慢一点,一定要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尤其是要以对环境至上的理念谋篇布局。 [11:14:07]

[秦畅] 在这个谋划过程当中,您觉得在做未来规划当中环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王市长有补充吗? [11:14:21]

[王鸿声] 从我们苏州发展来看,康市长讲的我赞成,规划非常重要,但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市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连续不断的住下去。因为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不是说今天想做明天就可以做到,有一个过程。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太湖水源保护,到现在苏州的城市水源全部在太湖,每天我们向上海提供300万立方的清洁水。我们84年就有《水污染保护条例》,在太湖三公里范围内没有制造的工厂,没有排放污水的企业,主要是农民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现在也很少了。 [11:15:38]

从城市的环境保护讲起来,我们也尝到甜头,刚才跟大家讲,制定了苏州市的生态保护规划、制定了生态饱尝条例。太湖周边的乡村,由于没有其他的产业可以发展,苏州村的平均水平是160万的村级经济,而他们只有50万、60万,最高90万。每年我们通过立法决定,凡是水源地、太湖湿地,以及其他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民,根据经济情况给予政府拨款进行适当的补偿。所以,我认为接下来的生态保护也好、环境污染治理也好,特别是雾霾治理也好,有几条必须在十三五规划当中解决。要有立法,要有完善的规划,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去实施。 [11:15:46]

[秦畅] 所谓生态的补偿条例在执行过程当中顺利吗? [11:16:18]

[王鸿声] 因为我们看到农民这样的情况,太湖周边的农村就比其他地区的农村收入要低,正因为这样,我们实施了生态补偿,现在在苏州实施得相当成功,而且我们通过立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权改变这种方式。 [11:16:51]

[秦畅] 杨市长在湖州,因为湖州也是属于太湖流域中非常重要的城市。 [11:17:06]

(湖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杨建新) [11:19:47]

[杨建新] 对。这次会议当中有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以苏州市发改委牵头来进一步加强太湖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举双手拥护。我讲两点,一点作为太湖沿线的城市要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实这两年经济实力、财力都不如苏锡常,但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力气,今年年初第一个大会就是治水、治气的大会,太湖沿线的生猪都进行了关停,污染的企业都进行了搬迁。

湖州的矿山原来是长三角最大的石料生产基地,最高年份有2亿吨,为上海、苏南建设作出贡献,但确实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所以我们把矿山的规模压缩到5000万吨,而且是环保化的开采,水都要处理才可以排放。十三五还制定了沿太湖纵深5公里的控制线,还实施了水环境的四大工程,投资有100多个亿。我认为沿线城市要积极行动起来,要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我觉得生态补偿机制不仅仅是市内要搞,能不能扩大到区域内,新安江是浙江和安徽搞了一个生态补偿机制,非常好。 [11:19:52]

[秦畅] 杨市长这不仅仅是苏州环太湖,甚至是长三角的生态补偿机制。刘市长同意吗? [11:20:19]

(南京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以安)

[刘以安]刚才主持人说看不到栖霞山,365天总有看不到的几天,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非常好的。南京大气包容,不管外地人怎么说南京,但南京总是淡定一笑,但南京人也勇于面对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制定了生态红线保护的条例,制定了生态湿地的保护条例,制定了生态补偿的条例,这都是人大立法通过的。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机制。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家环保部的指导下建立的环保联动,使各个城市都受益。 [11:21:28]

南京原来是一个重化工城市,大气治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几年南京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海的溢出效应苏锡常风险了,而南京土地、劳动力资源并不丰富,但是南京人口结构当中大学生占的很高,每4名当中就有1名是大学学历。所以,我们很适合发展创新型经济,在这一轮创新型经济当中南京走出了属于自己城市资源禀赋的发展路径。原来我们是产业结构重化工为主,但是从去年六大新兴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三大传统产业,而且趋势在逐步的放大。我们的软件产业位列全国第四。 [11:21:52]

所以,南京在这一轮发展当中具有它的优势,而且确实对环境结构调整,围绕青奥,围绕惠及民生的环境治理,三年共计关停了将近500家的三高二低企业,现在在绕城路以内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搬迁。所以,南京的青奥将会成为一个品牌。南京争山、争水、争先进,希望各位到南京走走,百闻不如一见。 [11:21:58]

[秦畅]南京在黄标车的治理方面力度非常大。 [11:24:18]

[刘以安] 去年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淘汰了所有的黄标车,汽油都用了国四标准。去年推进公交优先的战略,为青奥会购买了1350辆大交通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拥有量在全国是第一的。 [11:24:56]

[李荣锦] (宿迁市政府副市长李荣锦)唐老师讲的,生态不是孤立的,有三个层面,从河流来说要加强河流治理,因为河流的治理不等同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且长三角江浙沪很多河流是跨流域的。二是跨界治理。比如说雾霾。三是联动治理。像青奥会可复制的模式,是联动治理、跨界治理非常好的案例。这是生态上要更多的强调流域治理、跨界治理和联动治理。 [11:27:47]

[王鸿声] 我认为雾霾是一个大气的问题,我建议通过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应该形成由国家牵头,或者上海领头,在长三角地区进行雾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这样才形成今天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决议。 [11:28:28]

[吴建融] 这个机制已经建立了,跟京津冀的模式差不多。上海是由韩书记牵头,国家也给了一部分的经费,这个机制跟京津冀差不多。 [11:29:02]

[魏尧] 我们希望这个机制尽快把长三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够参与进来。 [11:29:09]

[吴建融] 我们肯定做的肯定比京津冀好。 [11:31:47]

[金中梁](金华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金中梁)明年我们金华要做通道,建议能不能把环境保护、治水、治气作为探讨的问题。目前在治水方面,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首先是整治,我们的赵市长所在的县是浙江治水最早的县,去年关掉1.6万多家企业。第二个就是转型,金华原来搞小水泥很多,水泥、建材、化工这些企业讨论,现在发展电子商务和新能源汽车,把产业结构进行了转型。我们的磐安县,人头没有山头,村姑没有香菇多、家猪没有野猪多。现在治理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一年消灭了垃圾河,两年消灭和黑臭河,三年争取这些河可以游泳。在治气方面,我们觉得靠一个区域是没法做到的,希望长三角的城市共同合作,来做这件事。建议明年在金华开的联席会议里把治水作为共同的话题。 [11:33:22]

[蒋建明] (镇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蒋建明)各位参会代表,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到长三角地区兄弟城市的经验,也听了唐教授非常精彩的报告,让我们镇江也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镇江市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11:34:20]

镇江市先后创成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去年习总书记视察镇江,对我市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镇江市委、市政府也将生态领先特色发展制定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 [11:35:48]

一是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镇江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实施创先引领和项目化的推进。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实现碳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为今后参与全国碳交易奠定了基础。明确以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低碳产业,构建低碳生产模式,探索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等九大行动为纲领,以项目化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九大行踪实施两年来,我们投放了1.2万辆公共自行车,35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 [11:40:43]

二是切实加强长江母亲河生态保护。镇江依江而建,累计关闭化工企业347家,完成161家企业的淘汰产能任务,推广利用更加节能、安全、环保高效的技术。去年技改投入353亿元,同比增长34%,对东部和西部两大片区、200平方公里的综合环境整治,开展一湖九河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市场化机制,使河道整体形象逐步趋好。市区空气污染良好以上天数达到66.1%PM2.5浓度下降6.25%,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排名镇江第9位。 [11:41:35]

三是切实推进低碳城市管理的理念,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机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总量控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和分析机制等六大机制。充分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等要素,突出应用功能。镇江将与长三角兄弟城市一起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各兄弟城市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的经验,共同探索生态低碳城市管理的理念,为长三角新型城镇化提供体制机制保证。谢谢各位。 [11:41:50]

(芜湖市政府副市长张志宏) [11:56:16]

[张志宏] 我们芜湖离南京非常近,我们到外面去都说是南京人,因为我们和南京在文化上是相通的。我觉得长三角的发展,总书记有几个观点说历史上看问题、辩证的看问题。刚才大家也提到雾霾的治理、水的治理,我记得小时候上课的时候就提到雾都,这个雾就是雾霾。但到今天我们要治理,不治理不行了,但靠单一的治理就不行,一定要综合治理。 [12:10:10]

[秦畅] 先改变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如果自己脑子里的权力边界不清晰的话,可能会用力过大。你刚才提到你离南京很近,合肥的市长韩冰还坐在这里呢? [12:10:59]

[韩冰] (合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韩冰)刚才提到雾霾治理的问题,前年整个大中国都笼罩在雾霾天气下,引起全国人民的重视,目标都是希望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合肥市去年和今年开了两次千人以上的动员大会,去年采取了九大措施,去年一年率先在合肥市域范围内淘汰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有的黄标车,今年市财政拿出了巨资补贴,准备全部淘汰黄标车,对民营企业和私人的黄标车进行补贴。 [12:13:22]

县、区、乡镇总投入3个亿,实现全市域禁止秸秆焚烧,包括淘汰小锅炉,迁移重工业工厂,合肥市区到目前为止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大大减少了污染。我们计划两年时间把市县转型发展,市政府拿出20个亿补贴企业的转型发展,后续的项目正在逐步的推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去年一年的治理效果来看,效果十分明显,去年全年GDP增长了10%,经济活动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 [12:13:39]

去年我们雾霾天气下降了7%,这就可以看出治理污染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雾霾天气的治理,既要经济发展,又要把治理雾霾,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所以,合肥市提出的发展思路就是创新、转型、升级、创新,上海、南京、杭州还有苏州,长三角许多的先发地区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合肥创新要素这几年得到充分的体现。 [12:14:31]

应该说,市委、市政府也是未雨绸缪,从战略上来考虑问题,我们与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联合建立了六大创新平台,与中科院、中科大建立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在合肥成立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等。这六大创新平台目前来看投资已经超过了40个亿,但是创新要素在不断的集聚。 [12:14:52]

(本文转载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