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媒体就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各方面,发表了许多值得咀嚼的高论。但是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项目才够得上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战略。最近看到媒体报道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的事例,眼前一亮,觉得这样的案例可以作为标杆。现从上海能力、国家需求、全球趋势等三个维度的交界面,讨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
一是体现上海实力。“外三”火电技术在节能、减排、节省成本上的成绩,堪称上海绿色科技创新方面的“姚明”与“刘翔”。在能耗方面,“外三”承担了上海10%的电力需求,但能耗远低于行业水平。2013年“外三”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是每千瓦时276.82克,与全国平均煤耗321克相比,要低45克,也低于原世界纪录保持者丹麦Nordjylland的286.08克和日本勿来电厂的292.5克;在排放方面,2013年“外三”的烟尘浓度、二氧化硫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在经济收益或节省成本方面,2013年“外三”每年相对节煤62万吨,约为人民币5亿元。要害是这些成就的关键技术是上海产,而非进口。世界能源装备业的巨头西门子叹服说,如果电厂是赛车,“外三”就是领军者,而“外三”的领导人冯伟忠就是舒马赫。
二是满足国家需要。大家都知道制约中国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和环境问题。以能源为例,中国的资源禀赋是“多煤、少油、缺气”,煤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了将近70%。到2020年要实现经济倍增,中国处于依靠可再生能源是远水、依赖煤炭消耗会增加PM2.5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两难之地。如何更有效、更干净地用好煤,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挑战性课题和战略需求。“外三”对此提供了具有可复制性的解决方案。按2013年全国发电量为5.25亿千瓦时计算,如果全国机组的平均煤耗提高到“外三”的水平,就可以节约用煤2.36亿吨,节约资金上千亿,大幅减少污染,使困扰中国城市的雾霾问题有所缓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国家能源委的会议上,要求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外三”指标作为考核国内主要火电企业的重要参考。
三是符合国际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关创新长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第六次创新长波的概念,认为在2000-2050年间世界的创新趋势是以资源生产率和新能源发展为主导的绿色创新。“外三”的技术创新具有第六次创新长波的特征。国际能源署清洁煤中心主任说,“外三”是全球最清洁的火电厂,决定到上海举行清洁煤国际研讨会,聚合全球专家讨论研究“外三”的案例。这是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该向往的事情。
由此想到,我们现在对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许多讨论是自上而下的,有关“应该怎么样”的规范性意见发表了很多。这当然重要,但好像不够。接下去,能否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案例发现和“实际怎么样”的讨论?要把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落到实处,我们肯定需要在上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排摸和发现“外三”式的事例,总结提炼其中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激励,促进上海有更多“外三”长出来,长此以往上海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就有希望了。
(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